Category Archives: 皮肤科

埃可病毒疹–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皮肤科

温馨提示:避免在不洁水中游泳,加强环境公共卫生

埃可病毒疹病因

发病原因:

本病由人肠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 virus)引起,该病毒体积极小,直径20~30nm,已有38个血清型,常寄生于人体肠道中,通过粪便及口腔分泌物传播。

发病机制:

已证实引起皮疹的ECHO病毒中有1,2,4,5,8,9,14,16,18,23,30,32型,其中以4,9,16三型引起多形性皮疹。

埃可病毒疹简介

埃可病毒疹(ECHO virus eruption)是由ECHO病毒引起的发疹性疾病。 本病由人肠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 virus)引起,该病毒体积极小,直径20~30nm,已有38个血清型,常寄生于人体肠道中,通过粪便及口腔分泌物传播。

埃可病毒疹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改善饮水和食品卫生,避免在不洁水中游泳,加强环境公共卫生,灭蝇,接触患者的婴儿可注射丙球蛋白,有一定预防作用。

埃可病毒疹并发症 并发症 脑膜炎

可出现斑丘疹。

埃可病毒疹图册 埃可病毒疹症状 常见症状 恶心 腹泻 脑膜炎 斑丘疹 疱疹

ECHO病毒儿童感染在临床上多样,通常表现以下几个症候群:脑膜炎,脑炎和瘫痪性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疱疹性咽峡炎,出疹性发热,胃肠炎,呼吸道感染等,潜伏期4天,起病时多有上呼吸道症状如中等度发热,咽痛,流涕,咳嗽等,及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皮疹多数在发热时出现,可在起病开始即出现或在发病1~2天后出现,也可在热退后出疹,与幼儿急疹相似,皮疹呈多形性,数量分布不定,多见风疹样红色斑丘疹,无痒感,消退后无色沉斑,常出现在面颈部,四肢,躯干,偶波及掌跖,ECHO-9型为出血性紫癜样皮疹,ECHO-9,16在口颊黏膜出现灰白色黏膜疹,破后成溃疡,ECHO-16型,可有脐窝状水疱,口腔黏膜可见小溃疡,本病夏秋季发病较多,以小儿为主,一家可多人发病。

本病表现复杂,易误诊,确诊应根据临床上出现典型综合征,以咽拭子和粪便中重复分离到同一ECHO病毒,脑脊液,胸腔积液,骨髓,疱液,血液中均可分离出同一病毒,疾病恢复期3~4周血清中出现特异IgM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一般采用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多种混合多价血清快速灵敏。

 

埃可病毒疹的检查

1.病毒分离:大多数埃可病毒可用猴肾细胞培养分离,如加用人胚肺细胞株W1~38则效果更好。

2.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有诊断价值,中和实验是最常使用的病毒鉴定方法,部分血清型如3,6,7,11~15,19~21,24,29型可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诊断,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3.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多种混合多价血清快速灵敏。

埃可病毒疹诊断鉴别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流行,以小儿居多,家庭中多人发病等有参考意义,有近期内在本地流行的资料在诊断上尤有价值。

2.临床特征 一些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无菌性脑膜炎,出疹性发热等对协助诊断有价值。

3.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可采用血液,脑脊液,疱疹液等接种于猴肾或人胚肺细胞,仅在患者的粪便或咽部中分离出埃可病毒时,需结合血清学检查进行判定,因健康人群的肠道内也常有此类病毒。

鉴别诊断

应与麻疹,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口足病等,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综合症状及病毒培养分离进行鉴别。

1.风疹:主要发生于婴儿,其特征为耳,枕骨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而埃可病毒感染为夏季发病,无瘙痒,也无颈后和耳后淋巴结肿大。

2.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腹泻:轮状病毒性腹泻好发于秋,冬季,它与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脱水症状均较明显,埃可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儿,腹泻为主要症状,一般不出现脱水症状,确诊要依赖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埃可病毒疹治疗

治疗

尚无特殊疗法。皮疹对症处理。对易感的婴幼儿可注射丙球蛋白3~6ml,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可干扰本病毒的感染ECHO-3,4,69,11型减毒活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尚未有特效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严重感染可能有效,婴幼儿腹泻也有导致脱水及酸中毒的可能,须酌情给予输液治疗。

预后

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外,一般预后良好,恢复完全而罕见有后遗症。

 

埃可病毒疹护理

急性期禁食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完全休息。必要时由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而脱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