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蜇伤–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内科 , 血液科

温馨提示: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蜈蚣蜇伤病因

(一)发病原因

蜈蚣体扁长,长约6~7cm,躯干有21节,两侧有很多足,对称分布,两前足各具有一对附肢,这是一对毒肢,亦称毒爪,爪末端呈钩状,中央为管状与体内毒腺相通,当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

(二)发病机制

蜈蚣毒肢,亦称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

蜈蚣蜇伤简介

蜈蚣俗称“百足虫”,属多足纲,常在阴暗潮湿的墙角、砖缝,阴沟、腐木、树皮,杂草丛中栖生。两前足各具有一对附肢,这是一对毒肢,亦称毒爪,爪末端呈钩状,中央为管状与体内毒腺相通,当毒爪刺入皮肤时即放出毒汁,引起皮肤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皮肤被咬伤后于伤处发生两个瘀点,继之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有灼热、剧痛和刺痒感,所属淋巴结和淋巴管发炎,轻者数天皮疹即可消退,重者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或坏死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儿童可危及生命。

蜈蚣蜇伤预防

对潮湿的地方如厨房,墙角,床下可洒些生石灰,以阻止蜈蚣爬行,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工作要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衫,戴上手套,帽子,披肩。

蜈蚣蜇伤并发症 并发症 恶心和呕吐头痛

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

蜈蚣蜇伤症状 常见症状 剧痛 发炎 头晕 皮肤搔痒 抽搐 呕吐 心悸 皮肤痛 恶心

皮肤被咬伤后于伤处发生两个瘀点,继之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有灼热,剧痛和刺痒感,所属淋巴结和淋巴管发炎,轻者数天皮疹即可消退,若被大蜈蚣咬伤,由于注入体内的毒汁较多,除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或坏死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儿童可危及生命。

蜈蚣蜇伤的检查

尿常规、血常规、便常规、心电图。

蜈蚣蜇伤诊断鉴别

根据病史和临床特点,一般不难诊断。

需和毒蛇咬伤相鉴别,两者仅从临床症状上有时不易区分,发现毒虫才易鉴别。

蜈蚣蜇伤治疗

(一)治疗

1.发现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患处,用吸奶器或拔火罐方法尽量吸除毒汁。局部涂搽5%~10%稀氨溶液(氨水)或5%~10%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也可用碱粉或酒精调成稀糊状外涂,以中和蜈蚣释放出的酸性毒汁,可达到止痛及减轻中毒症状,但伤口不宜用湿敷的办法,否则易出现水疱、糜烂或组织坏死。

2.当红肿显著、疼痛剧烈时,可在出血点或被咬的近心端皮下注射1%盐酸依米丁(吐根碱)水溶液3ml,能迅速止痛,或注射0.5%~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不仅可止痛,并能防止毒液扩散。

3.口服南通季得胜蛇药片或上海蛇药,亦可将该药用水调成糊状,外涂患处。

4.选用中草药如鲜马齿苋或鱼腥草、蒲公英、鲜桑叶捣烂敷于患处。亦可用鲜毛猫草折断取汁涂于患处,也有人用鲜的椿树嫩叶捣烂加鸡蛋调匀涂于患处,均能达到止痛作用。

5.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要及时抢救,尽早给予抗组胺药及皮质类固醇。

(二)预后

除皮损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尤其儿童可危及生命。

蜈蚣蜇伤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