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肝胆外科

温馨提示: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病因

病因

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但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等病变有时亦可继发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胆汁郁积,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经乏特壶腹或经胆肠吻合口的通道逆行进入胆道,细菌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通道进入胆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简介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又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本病好发于40~60岁,病死率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在非手术病例可高达70%。腹痛比较常见,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预防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肝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的严重并发症,故该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肝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的防治。

1、防治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的预防关键在于预防及消除致病因素。而已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的病人,则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尤其在并发胆道感染时应更积极地防治。早期即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控制胆道感染。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去除结石,通畅引流,从而达到预防AOST的发生。

2、防治胆道蛔虫症。蛔虫进入胆道后造成胆道不同程度的梗阻,使胆道压力增高,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可诱发AOST。另外,胆道蛔虫症也是肝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胆道蛔虫症是预防AOST的极其重要的方面。主要是注意饮水、饮食卫生,防治肠道蛔虫病。一旦确诊即行驱蛔治疗,如已确诊为胆道蛔虫症,则应尽快治疗。给予镇痛、解痉、控制感染,促使蛔虫自行从胆道退出。另外,可作十二指肠内镜检查,用圈套器将部分进入胆总管口的蛔虫套住拉出体外。治疗无效时方考虑手术治疗。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症 并发症 黄疸菌血症腹膜炎

1、菌血症部分病人可出现高热、寒战的菌血症征象。

2、黄疸其发生率约占80%。黄疸出现与否及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胆道梗阻的部位和梗阻持续的时间。

3、腹膜炎有炎性渗出的患者,可出现右下腹膜炎征象。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症状 常见症状 腹痛,发热及黄疸 胆汁排泄受阻 恶心 烦躁不安 胆管断裂 胆囊运动障碍 高热 血压下降 黄疸 休克

起病常急骤,突然发生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一般呈持续性,继而发生寒战和弛张型高热,体温可超过40℃,常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但黄疸的深浅与病情的严重性可不一致,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和感染性休克,是病情危重的一种表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可超过120次/分,脉搏微弱,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如胆囊未切除者,常可扪及肿大和有压痛的胆囊和肮脏,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和右移,可达2~4万/mm3,并可出现毒性颗粒,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值升高,并常有GPT和r-GT值增高等肝功能损害表现,血培养常有细菌生长。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8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伴核左移。但在重症病例或继发胆源性败血症时,白细胞计数可低于正常或仅有核左移和中毒颗粒。

2、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的测定和尿胆原、尿胆红素试验,均表现为阻塞性黄疸的特征。

3、血清酶学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如胆管梗阻时间较长,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4、细菌培养:在寒战、发热时采血作细菌培养,常呈阳性。细菌种类和胆汁中的一致,最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假单胞菌、肠球菌和变形杆菌等。在约15%胆汁标本中可见到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或产气荚膜杆菌。

其他辅助检查

1、胆管造影:多采用PTC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可以发现扩张的胆管和梗阻的部位、原因,但严重休克病人一般不宜立即作此项检查。

2、CT和MRI检查:当高度怀疑肝内外胆管梗阻而B超检查未能确立诊断时,可行CT或MRI检查。CT或MRI对于明确梗阻部位、引起梗阻的原因明显优于B超检查,其准确率可达90%以上。

3、超声波检查B超检查:已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探查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70%~80%和80%~90%。可发现结石阻塞部位的胆管和(或)肝内胆管扩张,并可了解胆囊的大小、肝脏大小和有无肝脓肿形成等。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中有典型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的三联症,即夏柯征(Charcot),以及病情发展中又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低血压等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仅在少数病人,例如肝内胆管结石并发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因症状不典型,如无腹痛和黄疸等,有时会延误诊断。此时,可借助于某些特殊检查方法,如B超等作非损伤性检查,常可显示肝内或肝外胆管扩张、肝内多发性小脓肿,以及胆管内结石影,从而推断胆管内有梗阻性病变的存在,再结合临床表现来作出诊断。偶尔也可以通过PTC或ERCP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对于典型病例一般较易作出诊断,但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有溃疡病史,腹肌呈板状强直,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膈下有游离气体等可确诊。

2、膈下脓肿B超检查:可发现脓肿的部位和大小,CT检查能可靠定位,并可看出脓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3、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或血清脂肪酶升高。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大可与之鉴别,必要时可行CT检查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4、肝脓肿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易于鉴别。

5、右下细菌性肺炎可通过其典型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确诊。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减压胆管和引流胆道。但在疾病早期,尤如急性单纯性胆管炎,病情不太严重时,可先采用非手术方法。约有75%左右的病人,可获得病情稳定和控制感染。而另25%病人,对非手术治疗无效,并由单纯性胆管炎发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及时改用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解痉镇痛和利胆药物的应用,其中50%硫酸镁溶液常有较好的效果,用量为30~50ml一次服用或10ml日3次;胃肠减压也常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很重要,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所需浓度,但它能有效治疗菌血症和败血症,常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和氨卞青霉素等。最终还须根据血或胆汁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再调整合适的抗生素。

如有休克存在,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如非手术治疗后12~24小时病情无明显改善,应即进行手术。即使休克不易纠正,也应争取手术引流。对病情一开始就较严重,特别是黄疸较深的病例,应及时手术。手术死亡率仍高达25~30%。手术方法应力求简单有效,主要是胆管切开探查和引流术。应注意的是引流管必须放在胆管梗阻的近侧,在梗阻远侧的引流是无效的,病情不能得到缓解。如病情条件允许,还可切除炎症的胆囊,待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再彻底解决胆管内的病变。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护理

调整饮食结构,摄取营养丰富、全面的食物,摄取含有丰富蛋白质、氨基酸、高维生素的食物,保证每天有一定量的新鲜蔬菜,提倡摄入全谷食物,保证有足量的微量元素及饮食纤维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