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黏膜损伤–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内科 , 消化内科

温馨提示:平时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粥,清汤等。

食管黏膜损伤病因

食管黏膜损伤多由进食粗糙,干硬食物或误咽尖锐异物擦伤食管黏膜引起,也可因饮酒或食物过热损伤食管黏膜,食管镜及胃镜检查,食管扩张术,甚至放置胃管亦可造成食管黏膜损伤。

食管黏膜损伤简介

食管黏膜损伤是常见的食管创伤之一,大多数因伤情不严重而疏忽。临床上可以自愈,较少发生感染。

食管黏膜损伤预防

1.养成良好进餐习惯:进餐时不打闹喧哗,避免干硬食物或尖锐异物吞咽时擦伤食管黏膜。

2.避免在做食管镜或胃镜检查时,发生医源性食管黏膜损伤。尤其是老年人和幼童。

3.平时进食易消化食物,如粥,清汤等。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艾灸足三里、梁门穴。另外,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针灸可能通过下丘脑和某些胃肠激素及神经肽的影响。及时补充各种营养素。

食管黏膜损伤并发症 并发症 脓肿

食管黏膜损伤并发感染,可形成黏膜下脓肿。

食管黏膜损伤症状 常见症状 食管梗阻 胸骨后疼痛 肩胛放射性疼痛 剧痛 食管黏膜呈管型剥脱 吞咽痛 脓肿 进食困难

黏膜损伤轻微时,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症状,轻微损伤常表现为下咽食物时胸骨后疼痛,烧灼感,进食刺激性食物,热食及干硬的食物时加重,疼痛可向背部左侧肩胛下方放射,如无严重感染,上述症状多在3~5天后即可消失,但少数病人并发感染,形成黏膜下脓肿,则有高热,胸骨后剧痛,甚至不能进食,需待脓肿破裂排脓后症状始减轻或消失,黏膜损伤并发感染,可形成黏膜下脓肿。

黏膜损伤也可表现为黏膜下血肿,血肿使食管黏膜的表层与固有层整个剥离,呈管筒状,自口腔吐出,形似一带状物垂吊于口角,并与咽部相连,称为“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亦有称为“表层剥脱性食管炎”,“创伤性剥脱性食管炎”,其发生机制可能是食管黏膜损伤后,黏膜层与固有层之间血管断裂,发生血肿,由于积血不断增加及扩展,而致食管黏膜呈管型剥脱,这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下坠,食管下端承受力较大,若稍加刺激,如呕吐等即可使黏膜破裂,如病人出现呕吐,剥脱之黏膜管型即随之而翻转,由口腔脱出,剥脱之管状物由鳞状上皮构成,无炎症及坏死,此类病人多于进食后不久,先感胸部发闷,阻塞或疼痛,以后出现呕吐,吐出大量鲜红色血液,同时有白色管状膜样物吐出,与口底相连,长短不一,牵拉有剧痛,Uppals等最近报告1例因肉团引起食管梗阻,于用力呕吐导致食管黏膜裂伤,并在口腔内出现一食管黏膜带状物,病人无其他任何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顺利恢复,亦有不少人将这种类型的食管黏膜伤归属于Mallory-Weiss征内。

食管黏膜损伤的检查

1.食管X线吞钡检查:对一般的黏膜损伤诊断帮助不大,但可排除异物或其他食管疾病,对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吞钡检查可见“双腔食管”。

2.食管镜检查:对有异物存在者,可行食管镜检查,既可明确诊断,又可同时取出异物。

食管黏膜损伤诊断鉴别

诊断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容易作出食管黏膜损伤诊断,对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口腔检查可见有白色管状膜样物与咽部相连,X线吞钡检查可见“双腔食管”即可确立诊断。

食管黏膜损伤治疗

(一)治疗

轻度黏膜损伤多不需特殊治疗而痊愈。有明显症状但能进食者可食流质或软食,并服用消炎、止痛、抗酸收敛等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颠茄、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等。若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可给适当的抗生素。对不能进食者可暂给鼻饲高营养饮料或静脉输液,以利损伤的食管黏膜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对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的治疗,可在口外剪断吐出之管型黏膜,再将断端吞入,以保护食管创面。切忌用力牵拉脱出之管型黏膜,以免剥脱面扩大。出血较多者可给输血、止血药物及全身使用抗生素,口服液状石蜡(石蜡油)等润滑剂及碱式碳酸铋等收敛和保护黏膜药物,病人应暂时禁食,由静脉输液及补充维生素等。

(二)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食管黏膜表层剥脱后,剥脱的食管黏膜可很快再生,不留瘢痕,但若发生感染,波及肌层时,则有可能引起瘢痕狭窄。

食管黏膜损伤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