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普外科

温馨提示: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静脉炎病因

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其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祖国医学其病因病机为气血瘀滞,阻滞于络脉及气血阴阳失调和湿热下注,内外二因合至而发为本病。

环境因素(20%):

寒冷潮湿的环境会使体内温热之气易凝结在静脉中,受寒后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量缓慢、血液黏度增高、凝固性增加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血浓度高(25%):

下肢创伤、手术、大面积烧伤、妊娠及产后,血小板增高,同时释放出凝血因子,使血液成分改变,呈高凝状态,为静脉炎形成提供温床。

长期输液(20%):

长期导管作持续性输液,可使静脉壁直接损伤,或因各种机械冲击原因损伤静脉壁,出现炎症反应。

久蹲(10%):

可致血流不畅、局部缺血、缺氧,使血管爱损,内膜损伤,静脉内压力增高,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炎的病理:

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造成静脉炎的危险因子包括:

1、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

2 、操作技术不良。

3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

4、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

5、固定方法不当。

6、输液的浓度的酸,硷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

7、病患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发炎。

静脉炎简介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

静脉炎预防

佩戴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曲张。对于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在积极纠正基础疾病的同时,应注意避免四肢、躯干等好发部位的外伤。此外,静脉穿刺过程中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及使用强刺激性药物。同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静脉植入物造成的感染。

静脉炎并发症 并发症 血栓形成肿胀静脉曲张肺栓塞淤积性皮炎

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静脉炎症状 常见症状 呈红色条索,游… 局部静脉硬索状 局部静脉压痛 大腿局部肿胀变形 静脉血栓 周围组织灌注不良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静脉炎的分类

1、机械性静脉炎:

(1)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

(2)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2、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3、细菌性静脉炎:

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静脉炎的检查

1、实验室检验

(1)血常规:根据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增高程度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凝血:可有D-Dimer升高等血栓形成表现。

2、影像学检查

(1)多普勒超声:探测局部血流的变化,当有血栓性静脉炎时可表现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或部分缺失,加压后管腔不能压扁。此种检查可发现约95%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2)放射性核素检查:原理为放射性标记的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可通过观察某一部位放射量的增减,判断血栓形成及演变过程。对小腿静脉丛内血栓形成检出率较高。

(3)电阻抗体积描记:静脉血栓形成时,电阻容积波幅变动小。对于主干静脉阻塞的诊断效果较好。

(4)静脉造影: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有无充盈缺损,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同时可明确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情况。为诊断的金标准。

(5)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测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静脉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局部的表现、相关血液学阳性指标及准确的影像学结果可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需注意丹毒等急性皮肤感染相鉴别,丹毒等也可有类似表现,但较之静脉炎,前者皮肤红肿、发热等局部炎症反应更重,也多伴全身反应,影像学也无明显血栓形成表现。

静脉炎治疗

西医治疗方法   

对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减轻患肢化疗炎症水肿,局部可行物理独到治疗,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货员、售票员、纺织工人及教师等长期从事站立或受寒冷潮湿机会较多的工作人员,易患此病;也有部分病人因静脉输入有刺激性液体;注射硬化剂、砷剂,以及手术后、妊娠、产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亦易患此病。此病发展迅速,如治疗及时,则预后较好,反之若治疗失当,则可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治疗  

1、血栓性浅静脉炎:  

(1)脉络湿热: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五神汤加减。

(2)脉络瘀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 

(1)脉络湿热: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清热通络汤加减。 

(2)脉络湿瘀:治法: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方药:活血通脉饮加减。

3、脾虚湿阻: 治法:健脾渗湿,活血化瘀。  

方药:健脾通络汤加减。 

加减可参考上述两型。

静脉炎护理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