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硬化–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肝病科

温馨提示:合理饮食,是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

药物性肝硬化病因

病因:

能引起不同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约200种以上,其中有非类固醇解热镇痛药物如醋氨酚,肌松药,麻醉药,抗惊厥药,抗生素,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抗癌药和免疫抑制药,激素类药,口服降糖药,抗甲状腺素药,H2-受体阻滞剂,精神病治疗药等等,据统计,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约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粘膜损害和药物热。

药物引起损害可分为可预测性(通常是剂量相关性)和非预测性(或特异体质,常与剂量无关),可预测性损害可复制动物模型,常损伤到肝小叶某些特定部位,由于与剂量有关,因而称这类药物为直接肝毒性药物,非预测性损伤常为弥漫性,推测是药物的过敏反应,免疫机制是肝细胞损伤的直接原因,非预测性损伤不能复制相应的动物模型。

 

药物性肝硬化简介

用药过程中导致的肝脏损害可致药物性肝硬化。随着新药不断出现,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已逾万种,其中大多数药物需经肝脏代谢,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亦日趋增加。肝硬化(hepaticscler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药物性肝硬化预防

1、药物性肝硬化,重点在于预防,预防早期的药物性损伤,如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定肝功能,对已经存在的肝病或肾病患者,更应监测用药期间的肝功能变化,对一度有药物性肝损害史者,应避免再度使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对于药物性慢性活动肝炎或肝纤维化,应及早应用抗纤维化药物,如丹参,当归等。

2、另外,根据药物的致肝损伤机制,可选择针对性药物与治疗药物合同,以预防肝损伤的发生,如甲吡丙酮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活性,乙酰半胱氨酸可促进GSH合成,乙酰水杨酸可减低钙离子浓度等。

药物性肝硬化并发症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

其并发症多为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

药物性肝硬化图册 药物性肝硬化症状 常见症状 肝叶萎缩 食欲减退 腹胀 肝星状细胞增生 黑便 肝质地硬 腹水 黄疸 上消化道出血 消瘦

1.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史,特别是能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药物,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醋氨酚,阿司匹林,胺碘酮,磺胺药等,个别药物呈隐匿性进展直至肝硬化,如氨甲喋呤。

2.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如门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

3.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硬化。

4.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阴性,除外心原性肝硬化等。

药物性肝硬化的检查

用腹部B超检查,核磁共振(CT)进行初步诊断,行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以明确诊断。

药物性肝硬化诊断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不难做出诊断。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相鉴别,例如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阴性,外心源性肝硬化等。

药物性肝硬化治疗

1.立即停用相关或可疑药物。

2.加强营养,如高蛋白、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   

3.保肝药物,如肝泰乐等。   

对症治疗,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应做相应治疗。

药物性肝硬化护理

(1)注意休息,症状严重者必须绝对卧床。

(2)饮食方面应提供足够的营养,食物要多样化,供给含氨基酸的高价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低脂肪、少渣饮食,要防止粗糙多纤维食物损伤食道静脉而引起大出血。

(3)血氨偏高或肝功能极差者,应限制蛋白质摄人,以免发生肝昏迷。出现腹水者应进低盐或无盐饮食。

(4)注意出血、紫癜、发热、精神神经症状的改变,并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

(5)每天测量腹围和测定尿量。

(6)有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症者,或高热持续不退、神志不清,消化道大量出血,原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时,应立即送院治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