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骨外科

温馨提示:加强腰背肌肉功能锻炼,减轻体重。

腰椎滑脱病因

创伤因素(20%):

急性外伤、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可导致腰椎滑脱,这种情况多见于搬运重物、举重、足球、体育训练、外伤、磨损和撕裂。  

退变性因素(20%):  

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然保持完整,又称为假性滑脱,通常发生于 50 岁以后,这种滑脱通常伴有腰椎管狭窄,年轮骨科医院专家分析说多需要手术治疗。  

病理性骨折(15%):  

多由于全身或局部肿瘤或炎症病变,累及椎弓、峡部、关节突,使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病理性滑脱。    

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15%):  

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先天性发育不良(10%):  

腰椎在发育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外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如果两者之间没有愈合,则会导致先天性峡部崩裂不连,引起腰椎滑脱。另外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滑脱,但这种情况下其峡部并无崩裂。

腰椎滑脱简介

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原因造成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正常人的腰椎排列整齐,如果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其中一个腰椎的椎体相对与邻近的腰椎向前滑移,即为腰椎滑脱。腰椎峡部系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此处骨质结构相对薄弱。正常腰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腰、骶椎交界处成为转折点。 I度以下的腰椎滑脱,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炼、戴腰围或支具;可进行适当有氧运动以减轻体重;禁止进行增加腰部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此外还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红外、热疗;如有疼痛等症状可口服消炎止痛药如西乐葆、芬必得等对症治疗。

腰椎滑脱预防

1、加强腰背肌肉功能锻炼

腰背肌肉的强劲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拮抗腰椎滑脱的趋势。腰背肌肉的锻炼可用下列两种方法。其一是俯卧位,两上肢呈外展状、抬头、抬胸、上肢离开床面,同时双下肢亦伸直向后抬起呈飞燕状。其二是仰卧位,两膝屈曲,双足踩于床面,吸气时挺胸挺腰,使臀部离开床面,呼气复原。

2、限制活动

减少腰部过度旋转,蹲起等活动,减少腰部过度负重。这样可减少腰椎小关节的过度劳损、退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生。

3、减轻体重

尤其是减少腹部脂肪堆积。体重过重增加了腰椎的负担及劳损,特别是腹部脂肪堆积,增加了腰椎在骶骨上向前滑脱的趋势。

腰椎滑脱并发症 并发症 休克肺不张尿路感染

手术后围手术期有可能出现休克、深静脉栓塞,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尿路感染,腹胀呕吐等全身并发症。

腰椎滑脱症状 常见症状 慢性腰痛伴下肢麻痛 下肢感应痛或放… 下肢放射痛 大小便失禁

腰椎滑脱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并非所有的滑脱都有临床症状,且不同的患者可能临床症状的表现及轻重均可不一。这除了与脊柱周围结构的代偿能力有关外,还取决于继发损害的程度,如关节突增生、椎管狭窄、马尾及神经根的受压等。

主要症状包括以下几方面:

1.腰骶部疼痛:多表现为钝痛,极少数病人可发生严重的尾骨疼痛。疼痛可在劳累后出现,或于一次扭伤之后持续存在。站立、弯腰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2.坐骨神经受累:表现为下肢放射痛和麻木,这是由于峡部断裂处的纤维结缔组织或增生骨痂可压迫神经根,滑脱时神经根受牵拉;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

3.间歇性跛行:若神经受压或合并腰椎管狭窄则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4.马尾神经受牵拉或受压迫症状: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乏力、鞍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5.腰椎前凸增加,臀部后凸。滑脱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凹陷、腹部前凸,甚至躯干缩短、走路时出现摇摆。

6.触诊 滑脱上一个棘突前移,腰后部有台阶感,棘突压痛。

腰椎滑脱的检查

一、前后位X片

"不易显示峡部病变。通过仔细观察,可能发现在椎弓根阴影下有一密度减低的斜行或水平裂隙,多为双侧。明显滑脱的患者,滑脱的椎体倾斜,下缘模糊不清。

二、侧位X片

能清楚显示椎弓崩裂形态。裂隙于椎弓根后下方,在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之间,边缘常有硬化征象。侧位片可显示腰椎滑脱征象,并能测量滑脱分度。国内常用的是 Meyerding 分级,即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 4 等份,根据椎体相对下位椎 体向前滑移的程度分为 I-IV 度。

Ⅰ:指椎体向前滑动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 1/4 者。

Ⅱ :超过 1/4,但不超过 2/4 者。

Ⅲ :超过 2/4,但不超过 3/4 者。

Ⅳ :超过椎体矢状径的 3/4 者。

三、斜位X片

可清晰显示峡部病变。在椎弓崩裂时,峡部可出现一带状裂隙,称为苏格兰(Scotty)狗颈断裂征。

四、动力位X片

可判断滑移的活动性,对判断有无腰椎不稳价值较高。腰椎不稳的X线诊断标准有过伸、过屈位片上向前或向后位移>3mm或终板角度变化>15°。

五、腰椎CT

腰椎滑脱的 CT 表现主要有:①双边征 ②双管征 ③椎间盘变形 即出 现滑脱水平的纤维环变形,表现为前一椎体后下缘出现对称的软组织影,而下一 椎体后下缘无椎间盘组织。 ④峡部裂隙出现在椎弓根下缘平面,走行方向不定,边缘呈锯齿状。三维 CT 或矢状面多幅重建可以明确椎间孔变化及滑脱程度。

六、腰椎磁共振

核磁共振检查(MRI)可观察腰椎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各椎间盘退变程度,有助于 确定减压和融合范围。

腰椎滑脱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一、先天性滑脱

先天峡部发育不良,不能支持身体上部的重力,多伴L5S1脊柱裂。

二、峡部性滑脱

椎体前滑后部结构基本正常,由峡部异常导致的滑脱。分为两型:a 峡部分离:峡部疲劳骨折;b 峡部仅仅拉长而没有断裂,仍保持连续性。

三、退行性滑脱

由椎间盘退变引起,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创伤后滑脱

严重急性损伤骨性钩部区,伴椎弓根骨折。

五、病理性滑脱

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导致小关节面骨折或拉长。

六、医源性滑脱

多见于外科手术治疗后,由广泛椎板及小关节切除减压引起。

 

腰椎滑脱治疗

保守治疗

I度以下的腰椎滑脱,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炼、戴腰围或支具;可进行适当有氧运动以减轻体重;禁止进行增加腰部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此外还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红外、热疗;如有疼痛等症状可口服消炎止痛药如西乐葆、芬必得等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包括:

1.Ⅱ度以下的腰椎滑脱,出现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或原有的下腰痛症状加重,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

2.伴发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出现下肢根性放射痛及间歇性跛行,或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

3.病程长,有逐渐加重趋势;

4.Ⅲ度以上的严重腰椎滑脱。

二、手术方式:

1.神经减压术 主要目的是充分让神经根减压,可通过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减压,如果椎板切除不可避免,则必须附加脊柱融合术。而如果腰椎滑脱的症状是由腰椎不稳引起,而不存在椎管狭窄的情况,则只需腰椎融合固定而不必椎管减压。

2.脊柱融合术 长期的稳定性有赖于坚强的生物性融合。脊柱融合的方法很多,按照植骨的部位可分为: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椎体环周 360°融合等;按手术入路椎间融合又可分为前路椎间融合与后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目前以后路TLIF手术为主流手术,即经单侧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

3. 腰椎滑脱复位术 目前主流观点如果能够复位尽量复位,因为可以重建正常的腰椎及神经根的解剖位置。但不主张扩大手术强行完全解剖复位,因为长期形成的腰椎滑脱,其周围结构发生了相应改变,具有对抗牵拉、维持滑脱的固有应力,强行复位不仅难以完全复位,而且会破坏已适应的解剖关系,易导致术后神经根紧张、神经牵拉损伤等并发症。

4.脊柱内固定术 主要包括坚强融合内固定。

5. 峡部关节直接修复术 即进行峡部重建或者峡部直接修补。方法有螺钉固定、椎板钩等。适用于年轻患者。

腰椎融合手术虽然经过几十年、几百万病例的成功考验,但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大型手术,对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要求很高。常常在门诊遇见被实施了不恰当的手术而导致症状反而比手术之前加重的患者。"

三、术后指导

行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术后三天就可佩戴支具起床活动,但应避免过早剧烈体力劳动, 一般术后六周即可开车,三个月后可以骑车、 洗衣等轻体力活动,但避免挑担、扛物等重体力活动。患者需继续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根据自己的体力在原有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锻炼的强度,做到持之以恒。门诊随访,以检查植骨融合复位及内固定物情况。   戒烟极为重要,可以饮一些红酒。

腰椎滑脱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病人病情较重,病程长,易出现焦虑、悲观情绪,对手术持怀疑态度,担心术后肢体康复程度,劳动能力是否丧失,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病人以关心、理解和安慰,使之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向病人介绍同病区相同疾病好转的例子,告诉病人术后可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无并发症,不影响以后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使病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

2、做好各项辅助检查:20例术前均施行下腰椎(L3~S1)椎管CT扫描,其中15例行脊髓造影CT(CTM)扫描,造影前遵医嘱进行常规碘过敏试验。造影后回病房给予半卧位或头高位卧床休息,必要时遵医嘱肌内注射安定5~10mg,以免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不适等。本组1例女病人造影后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与体位不当有关,经头高位卧床休息后好转。

二、术后护理

1、体位护理:一般卧床3~4周,术后初次翻身在麻醉消失后3~5 h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口活动性出血;在此之前护士应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它受压部位皮肤,防止褥疮。视病人体质1~2 h按摩1次,每次5~10 min。翻身时由护士协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嵴部,两手同时用力,作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口出血,一般平卧2~3 h,侧卧15~30 min。

2、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麻醉消失后以钝形针尖如回形针尖轻触病人双下肢或趾尖皮肤,观察有否知觉或痛觉,本组没有发生肢体感觉丧失。术中因神经牵拉,可致术后神经根水肿,出现肢体酸胀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10~20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以减轻神经根水肿,减轻症状。同时,协助病人主动或被动训练足趾,3次/d,每次3~5 min。

3、 床上活动:术后第2天练习直腿抬高。病人平卧位,膝关节伸直,脚上举,幅度适当,逐渐增加直腿抬高度数,先单腿,后双腿,3次/d,每次3~5拍(每抬起1次为1拍),以后每天每次增加1拍,其目的是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及双下肢肌肉萎缩。手术后1周进行腰背肌锻炼,方法为俯卧位抬头,动作不宜过度,1次/d,每次3拍;平卧位时进行配合直腿抬高练习。手术3周时在床上坐起,适当活动,如扩胸运动等;也可俯卧位,头及双下肢同时离床上抬数次,各项活动交替,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同时观察病人一般情况,不可疲劳过度。

4、 并发症护理: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尿潴留,为病人不习惯床上小便而致。因此,术前2 d指导病人练习用便盆卧床小便。本组发生1例,经按摩和热敷下腹部及做解释工作后小便自解。

三、康复期功能锻炼

术后第5周病人带腰围下地不负重行走,活动量以自己能承受为准,量力而行,不可太疲劳,循序渐进。同时腰部固定要牢固,腰围3个月后解除。康复期锻炼是以增强腰部动力性稳定结构的稳定为目的进行,因骨性稳定结构破坏少,康复期病人可利用机械器具如哑铃、健身器、助跑器等配合各种功能锻炼,但康复护理中注意不要让病人施行暴力,特别是腰部,定期复查、及时接受康复指导,直至骨性愈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