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类癌–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肝胆外科

温馨提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食辛辣,少食厚腻食品

胆囊类癌病因

(一)发病原因

类癌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内分泌肿瘤,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组织的kultchitsky细胞,胆囊类癌多发生于胆囊底部。

(二)发病机制

胆囊类癌多发生于胆囊底部,类癌组织外观呈淡黄色,经甲醛固定后呈褐色,质地结实,切面呈均质状,镜下见肿瘤细胞较小,为多角形,核中等大,胞浆轻度嗜碱性,有嗜银颗粒及含脂空泡,颗粒内含5-羟色胺。

胆囊类癌简介

类癌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内分泌肿瘤,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组织的kultchitsky细胞。大约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2%。

胆囊类癌预防

预防:

1.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食辛辣,少食厚腻食品,不要饮烈性酒。

2.对于4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妇女,要定期进行B超检查,发现有胆囊炎、胆结石或息肉等,更应追踪检查,发现病情有变化应及早进行治疗。

 

胆囊类癌并发症 并发症

个别患者因肿物过大或靠近胆总管而引起肝外胆道梗阻。

胆囊类癌症状 常见症状 胆道梗阻 黄疸 腹胀 食欲不振 胆囊壁变薄

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有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的病史,表现为右上腹闷胀样不适伴有厌油,食欲不振等,个别患者因肿物过大或靠近胆总管而引起肝外胆道梗阻,造成梗阻性黄疸或胆管炎发作,类癌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低,占7%左右。

 

胆囊类癌的检查

出现胆道梗阻,则血中胆红素升高。

大约60%的病人在接受B超检查时均可发现胆囊内有低回声的占位病变,直径一般在2cm以下。

胆囊类癌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本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是发现本病的主要手段,B超诊断难以定性,最后的诊断往往需要术中或术后病理来确定。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需和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胆囊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胆囊腺肌增生及胆囊癌相鉴别,B超检查胆固醇性息肉常多发,有蒂,呈强回声,炎性息肉单发或多发,体积常<1.0cm,呈中等回声,腺瘤样息肉单发或多发,体积为0.5~2.0cm,和胆囊类癌不易鉴别,胆囊腺肌增生症是胆囊的增生性改变,特点是过度增生的胆囊黏膜间肌层陷入,造影时,在胆囊顶部有局限的充盈缺损,但有造影剂进入其中央,胆囊癌和本病难以鉴别。

胆囊类癌治疗

一、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术式依据肿瘤的浸润范围而不同。若肿瘤局限于胆囊黏膜或肌层,可以行单纯胆囊切除术。若肿瘤侵犯浆肌层或肝床,则行胆囊切除 肝床部分切除 肝门区淋巴结清除。若肝脏局部浸润广泛,但无远处转移迹象,还可以在以上切除基础上,行肝叶的切除。   

二、化学治疗(放疗):   

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均较差。文献曾报道一例胆囊类癌患者术后采用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但是难以控制肿瘤的生长。而后单独使用化疗,也只是在短期内对肿瘤起抑制作用。很快肿瘤便在局部复发。

胆囊类癌护理

积极治疗癌病变前,迟早社除可能引起癌变的诱因,如积极治疗胆囊炎,对于有症状的胆结石或较大的结石要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