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状腱膜下脓肿–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神经外科

温馨提示: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帽状腱膜下脓肿病因

病因:

脓肿源于伤后头皮血肿感染或颅骨骨髓炎,在小儿偶尔可因头皮输液或穿刺而引起,化脓菌多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厌氧菌。

帽状腱膜下脓肿简介

帽状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isis) 前连额肌(frontails)、后连枕肌、(occipitails)额肌止于眉部浅筋膜和皮肤,枕肌止于上项线。在两侧,腱膜逐渐变薄,延续为附于颞区的颞筋膜浅层。帽状腱膜下疏松间隙的化脓性感染,容易扩散,但常限定在帽状腱膜的附丽缘,大量积脓可达100~200ml。脓肿源于伤后头皮血肿感染或颅骨骨髓炎,在小儿偶尔可因头皮输液或穿刺而引起。

帽状腱膜下脓肿预防

脑外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彻底清创;在做有创治疗时,应消毒彻底,这样可预防本病发生。

帽状腱膜下脓肿并发症 并发症 颅骨骨髓炎脑脓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若处理不善,病人头皮可发生坏死,或向深部侵蚀引起颅骨骨髓炎,硬膜外积脓,甚至导致硬膜下积液和脑脓肿。

帽状腱膜下脓肿症状 常见症状 淋巴结肿大 眼睑浮肿 头皮触痛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帽状腱膜下脓肿病人常表现头皮肿胀,疼痛,眼睑浮肿及引流区淋巴结肿大,严重时可伴发全身性中毒反应。

帽状腱膜下脓肿的检查

细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菌种以便选药治疗。

帽状腱膜下脓肿诊断鉴别

通过病史及临床症状,不难鉴别诊断。

帽状腱膜下脓肿治疗

帽状腱膜下脓肿的治疗,除抗菌药物的投给外,均应及时切开引流。方法是在低位作多个切口引流,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并用含杆菌肽500μ/ml、1.0%新霉素及0.1%多粘菌素溶液冲洗脓腔,然后放置橡皮引流管,留作术后冲洗引流用。术毕,松松缝合引流切口。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1~2周,引流管于4~6天内拔除。

帽状腱膜下脓肿护理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继续服用药物,做好护理。
 
3.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