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病–病因、诊断与治疗

Category : 其他

温馨提示:饭前,如厕后及理完婴孩的尿片或其他秽物后应彻底洗手。

口蹄病病因

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35%):

本病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有人认为与O型病毒,C型病毒有关,均属小RNA病毒,由于人直接与患病家畜接触或通过挤奶时,病毒通过微小伤口进入人体而发病,偶而通过牛奶,牛油等食品感染发病,人与人之间一般不易互相传染。

RNA病毒感染(15%):

RNA病毒(RNA virus) 也称RNA型病毒。植物病毒,除少数例外(如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 lower mosaic virus),几乎都是RNA病毒。RNA病毒冠状病毒直径为80~160nm,为有包膜的单股RNA病毒RNA的复制过程中,其错误修复机制的酶的活性很低很低,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其变异很快。

其他因素(20%):

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皮及淋巴液中。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期和潜伏期的病牛亦可带毒排毒,本病主要经呼吸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黏膜和皮肤感染。其传播既有蔓延式又有跳跃式的,它可发生于一年四季。

口蹄病简介

口蹄病(Foot and Mouth Disease)又称阿夫他热,是一种侵犯牛、羊、猪等有蹄类家畜的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对家畜危害甚大。人体获得通常是由于人直接与患病家畜接触或通过挤奶时,病毒通过微小伤口进入人体而发病,偶而通过牛奶,牛油等食品感染发病,人与人之间一般不易互相传染。

口蹄病并发症 并发症 腱鞘炎乳腺炎

常见的并发症有:

1.形成溃疡。

2.感染。

3.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口蹄疫的并发症常是在患部组织上出现细菌性的化脓坏死过程,有时表现为多层状的化脓性皮炎或部分角质壳的剥离,腱鞘炎,乳腺炎和胃肠炎等,病期延长者可出现心脏病,内分泌病(胰腺,肾上腺等疾患)和不育症,一般这类动物最终由于生产能力低下而被淘汰。

口蹄病症状 常见症状 淋巴结肿大 发烧

潜伏期为2~10天,开始病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腔粘膜充血,有干燥及灼热感,2~3天后,于口腔粘膜,鼻粘膜,舌唇,掌跖及指间皮肤出现水疱,此时体温降为正常,皮疹逐渐增大或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或混浊,疱破形成浅溃疡,附近淋巴结肿大,婴幼儿病情比成人重,病程一周。

口蹄病的检查

组织病理:皮肤粘膜深层有限局性水疱,在其邻近的细胞中有细胞核内包涵体。

口蹄病诊断鉴别

根据有接触患病家畜病史。手足口腔出现水疱、溃疡及发热等症状,可以诊断。有条件可做水疱液病毒分离,由水疱中培养出病毒或血清中检查出特殊的补体结合及中和抗体即可确诊。

口蹄病治疗

口蹄病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牛黄解毒丸和连翘败毒丸。   

牛黄解毒丸   

功能主治:苦寒辛凉,清热解毒。用于头晕目赤,咽干咳嗽,风火牙痛,大便秘结,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   

连翘败毒丸

功能主治:本方系清热解毒,疏风散结、消肿止痛之剂。主治疮疖溃烂、丹毒、疱疹、疥癣痛痒等证。用于初起局部红肿热痛,伴全身恶寒发热,继之肿胀,根盘收束,有脓头或无脓头,易成脓,易破溃,尿赤便结,身体壮实,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边界不清,皮色不变,终不化脓,伴有恶寒发热,或高热,耳下肿胀疼痛,继之皮色红赤化脓,发热较高,常有恶寒或寒战,脓从口颊内部流出脓液,头面红,肿大如斗,或夹有水泡渗出,伴憎寒壮热,表皮水疱、脓疱,皮色黄白相兼或红赤,或疼痛,搔破有脓、水溢出等证。西医诊断之疖、蜂窝组织炎、急性淋巴结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颜面丹毒、天疱疮、脓疱疮、渗出性皮肤病用本剂。

口蹄病西医治疗方法   

全身症状明显时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

口蹄病护理

一、营养合理:食物应当尽量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均衡。多吃豆类,蘑菇类食物。
 
二、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三、新鲜清淡饮食: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提倡多食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选择口味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多喝酸奶,蘑菇汤,海带汤,黄花鱼汤。
 
四、少食发性、刺激食物:少吃牛羊肉,狗肉,鸡肉,鱼虾等发性食物,不吃煎炸熏烤的食物,不吃味重的食物。忌烟、酒,不吃辛辣、粗糙的食物。

加载中